
江西省委、省政府把數字經濟做優做強作為“一號發展工程”,是對標看齊、落實國家戰略的具體行動,是搶抓機遇、提升發展質量的重要舉措。一年多來,宜春市認真貫徹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相關決策部署,繼續扎實推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、數字政府建設、數字產業化、產業數字化相關工作,數字經濟保持“穩中快進”良好發展態勢。近日,宜春市大數據局黨組成員、副局長吳先鋒接受新華網專訪,圍繞相關話題進行交流。
新華網:“一號工程”是在全省改革發展中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引領性突破性的關鍵工作、頭等大事。宜春市如何進一步深化完善舉措,形成政策合力,推動數字經濟發展?
吳先鋒:宜春市牢牢抓住數字經濟發展時代機遇,以更大決心、更實舉措、更強保障在全市范圍內堅定不移實施數字經濟“一號發展工程”,并使之成為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、構建富有宜春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的“主引擎”。
加強領導,高位推動數字經濟發展。成立了以市委書記、市長雙組長制的宜春市發展數字經濟領導小組,建立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調度推進機制。召開全市數字經濟做優做強“一號發展工程”動員會、部署會、推進會,印發了《宜春市“十四五”數字經濟發展規劃》。加快推動5G基礎設施建設,出臺了《宜春市創評“千兆城市”工作方案》……
統籌規劃,明確主要目標和發展定位。根據省委、省政府改革雙“一號工程”精神,結合宜春市實際,市委、市政府聯合印發了《關于堅定不移實施數字經濟“一號發展工程”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實施意見》,提出了宜春市5年“數字經濟增加值增速邁入全省第一方陣,占全市GDP比重達到45%左右,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突破10%”的主要目標和“打造重點三區,建設數字經濟綜合實力強市”的發展定位,規劃了6個工程、30項重點任務。同時列出了重點專項任務清單、數字經濟政策清單,并印發了2022年數字經濟綜合考評指標任務分解表下發至各縣(市、區)和相關成員單位。
多措并舉,形成數字經濟發展合力。組織數字經濟入規入統培訓會,指導縣(市、區)摸排潛在入規企業;開展數字經濟大調研,形成宜春市縣域數字經濟發展調研報告;舉辦數字經濟主題研討進縣(市、區)、進園區活動,2022年全年陸續舉辦11場,實現縣(市、區)全覆蓋;邀請深圳市國科信息工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來宜,為各縣(市、區)、市直部門進行數字經濟專題講座;在市(縣)黨校舉辦全市領導干部數字經濟專業化能力和數字素養專題培訓班……
新華網:聚焦數字經濟做優做強,宜春市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答卷?
吳先鋒:在宜春市,電子信息制造業、互聯網批發零售業、互聯網和軟件服務業等領域的一批數字產業正在加速“聚鏈成群”,凝聚起競相發展的強大產業發展氣場。從一組組數據上可以直觀地展現:
從企業數量來看,截至今年5月,宜春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上企業為341家,比2022年底新增了41家,年末有望超過360家。從產業營收來看,1—5月份,宜春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收超過340億元,預計到年末可達約1000億元。
從項目推進來看,1—6月份,宜春納入省新基建領域“項目大會戰”項目共30個,總投資210.76億元,年度計劃投資87.43億元,已完成52.96億元,占年度計劃的60.58%;全市12個省級重點項目完成年度投資額118.55億元,投資完成率47.2%,均有序推進。全市新簽約數字經濟億元項目47個,簽約總金額204.78億元,其中超20億元項目3個。年底前預計可簽約億元項目100個以上,簽約金額超過500億元,數字經濟發展后勁較為強勁。
新華網:下一步,宜春市將在哪些方面發力,進一步促進數字經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?
吳先鋒:一年多來,宜春在推進數字經濟做優做強“一號發展工程”項目中取得了一些成績,但與力爭實現數字經濟發展位居全省前列的目標仍有一定差距,比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基礎仍偏薄弱;產業結構“軟硬”不協調問題突出;數字化轉型仍有短板。針對存在的問題,宜春市大數據局提出了對應建議。
一是強化集聚發展,鑒于各地軟件、互聯網企業零星發展難以持久的狀態,建議借鑒深圳市南山區等地發展模式,指導、鼓勵一些產業園區依托既有資源,打造“軟件、互聯網園中園”,圍繞數字化人才發展需要,逐步完善配套軟硬件設施,不斷優化信息化人才產業生態,逐步推動各地軟件、互聯網企業集中到相關大數據產業園集聚發展,形成集聚效應。
二是優化產業服務,鼓勵金融部門牽頭搭建更多金融服務平臺,拓寬信息傳輸、軟件和信息技術企業融資渠道,鼓勵銀行創新發展思路,針對信息傳輸、軟件和信息技術企業特點開發性價比較高的金融產品,降低企業發展成本,助力企業發展壯大,共享數字經濟發展紅利。
三是優化產業推動方式,強化考核“指揮棒”作用,引導部分相關業務部門科學推進信息傳輸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,既要及時傳導壓力,也要及時“傳經送寶”。市直部門要大力營造信息傳輸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“群雄逐鹿”的工作局面,引導縣(市、區)積極作為,出實招、出真招、出高招,大力發展當地信息傳輸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。
四是舉辦專項活動,按照“政府搭臺,企業唱戲”原則,優先邀請本土優質企業,再邀請外地配套優質企業,聯合舉辦軟件、互聯網產業專題推介活動,積極撮合數字化轉型需求企業與軟件、互聯網產品、方案供給企業簽約合作,著力加速本土數字化轉型步伐,拉動全市信息傳輸、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。
五是強化專項支撐,主要依托各地的大數據產業園區,搭建信息化人才培育平臺,開展多元信息化人才培育,力爭年底前培育300名以上軟件開發人才。積極對接安全領域頭部認證培訓企業、機構,拓展人才培養領域,強化政府、企業信息化人才支撐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