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社南昌10月24日電題:綠了生態,富了口袋——江西發展綠色農業一線見聞
新華社記者范帆
當前正是秋糧豐收時節,江西省永新縣高橋樓鎮拿溪村的300畝有機水稻基地里一片金黃,微風吹過,陣陣稻浪翻滾。
“去年基地生產的有機大米不夠賣,今年又新增了50畝,產量預計在18萬斤左右?!蹦孟宕逯T菩χf。為提升種糧效益,2015年他投資500萬元,引入“漁稻共生”生態有機種養模式,既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率,又避免過多使用農藥化肥,實現“一田雙收、穩糧增效”。
引進綠色有機種養之后,村民的錢包也越來越鼓了。從2017年開始,拿溪村已有80戶村民參與有機水稻種植,村民通過土地入股、資金入股等方式,每畝年增收近千元。
而在江西省豐城市橋東鎮的一家生態種植園,綠色種養同樣讓當地村民嘗到了“甜頭”?!斑@個葡萄園是富硒土壤種植,并且以有機生物肥料代替普通化肥,因此種出來的葡萄果皮薄、肉質厚、色澤鮮艷?!鄙鷳B種植園負責人熊志軍說,得益于綠色有機種植,葡萄的生長過程中幾乎沒有病蟲害,上市幾周后就被搶購一空。
在撫州市東鄉區,養殖東鄉黑羽綠殼蛋雞的江西東華種畜禽有限公司引進智能雞舍,喂水、喂料、清糞全部實現自動化,做到精確喂養,雞糞不外溢,收集的雞糞還可以當作有機肥,深受當地農戶青睞。
綠色有機種養可以幫助改善土壤結構,增加土壤保水保肥性,提升耕地質量。此外,江西一些農村地區還采用更加科學的種植方式,讓農業生產降本增效。
“我今年承包了1600多畝稻蝦田,根據測土施肥的配方,特意購買了300噸含氮量8%的復合肥?!苯魇√┖涂h嘉農惠農機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陳煥衛說,根據土壤養分情況進行配方施肥,既提高了作物產量,又能減少化肥使用對地力的損傷。
“合作社建有200個蔬菜大棚和10個菌苗培育室,通過菌菜輪作、菌果套種等模式,帶動群眾和村集體增收?!苯魇〖部h橫江鎮大洲村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胡道輝介紹,每年5月至11月生產菌棒、種植菌菇,12月至次年4月種植蔬菜,同時還套種葡萄,這條綠色生態循環之路,每年可為脫貧戶和村集體帶來近26萬元的分紅收入。